尼若女士是我认识的第一位向往失业,并已实现这一愿望的德国人。这位已有两个孩子的妈妈,1994年离婚后一直在波恩的一家三星级旅馆工作。但1996年8月却突然提出辞职,理由是不适应那份工作。“其实,我是在找借口失业。失业了能享受比工资更丰厚的福利。”她看我满脸的疑惑,便进一步解释:“我上班时,每月工资200O马克,比我两个孩子的福利金还少800马克,这工资中还要上缴近70马克的税费,最后剩下的只有两个孩子福利金的一半。而我失业之后,虽然没有工资,但每月可领到相当于原工资总额67%的失业补助金。同时,还可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,既自由,又可创收。”尼若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,在德国,工薪阶层的人已形成这样的共识:“失业是福。”她说,这并不是就业观念和价值观念的问题,而是政府的福利政策和税务政策的“引导”。上班拿工资的人以各种名目的税、费为社会作贡献,现在的税费总额几乎占每月工资的1/3。而不工作的人却可以靠福利过得很滋润,有的人拿着丰厚的各类救济金旅游度假,甚至周游世界;还有为数不少的人凭着上大学免费的政策,竟10年、8年地在大学里进行“再教育”。这样的社会分配机制,谁还愿意为生存而上班呢?
从德国回来,我把这讲给我的朋友听。朋友羡慕极了,说:“那才是理想社会。”我说你错了,一个靠高税收支撑的高福利社会迟早是会崩溃的。
(《青年参考》1.20邢世嘉文)